找到相关内容511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139)

   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此课音频下载地址:http://www.zhibeifw.com/audio0/rpsxl139.mp3 思考题 754、“所有世间乐,悉从利他生;一切世间苦,咸由自利成。”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?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。 755、请以实例剖析: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。 756、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,将会有什么过患?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。 757、有些人...

    索达吉堪布宣讲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15512019791.html
  • 人性本善找到科学根据

    的话。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,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,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。所以整个研究中,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,助人而不图回报。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,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·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《科学》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。沃内克说,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,揭示出人类「利他主义和...

    佚名

    |人性本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5/1335494034.html
  • 大乘的思想

    修习四谛——苦、集、灭、道的小乘行者。超此以上,便为第四的缘觉乘,从十二因缘的原理,观察世间的缘聚缘散,缘生缘灭,便遗世独立,超然物外的小乘行者,第五才为大乘的菩萨道,所谓“菩萨”,它包括自利、利他以及...大乘菩萨道,复有三种行径:(1)先求自利,如从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。等到自利成就,才来利他。(2)先为利他,后求自利。(3)自利、利他同时并进。总之,大乘的行为,是身入世而心出世的,是以济世救众生为基础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085577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出家人为何晚上皆有出食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修行大乘佛法之行者,非但自利,也应利他利他层次相当广泛,佛门宣称这时空里就有十法界的生灵,其中有四圣六凡,除佛之外其余概称九法界为有情,九法界里有一道广受极苦的众生,那就是地狱道(梵语naraka—gati)了,地狱是造诸五逆十恶而感召,是受一切极端刑罚的受难处,依据佛经所云:造上品十恶之业,就感召受地狱法界之报;造中品十恶之业,就感召饿鬼法界之报;造下品十恶之业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081412586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出家修行,何必要离尘绝俗,是不是消极?

      知义法师答:出家的目的,是以自利为方便,利他为究竟。但想利他,必先自利,为了自利,就要依教修行,要修行又不得不讲究方法。而出家人都是从社会各阶层走出来的,对尘俗的种种习气,也不外行,现在为了修行,对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追求,像紧急刹车似的一刀两断,很不容易,因此就要像孔子说的‘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’,找个僻静的地方,‘不见棺材不流泪’,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知义法师|因果|家庭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3/10341320997.html
  • 十种布施对境及应有的不同意乐

    菩提心,而菩提心的德相是“发心为利他,欲正等菩提”,其利他方面的所缘境为一切有情,只有对一切有情平等布施,才能和菩提心相应,否则就会失坏菩提心。因此,以偏袒心布施也是魔业。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对治|布施|烦恼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21365825003.html
  • 转“我爱执”为“他爱执”的修法

    并非成办自利之方便,如此经历无量时劫,自他二利一无所成,不但未成,反而唯一遭受众苦的逼恼。 若将念念自利之心移至利他上,则必定早已成佛,圆满了自他一切利益。由于未能自他相换,导致长劫劳苦却未成办任何实益。 通过上述正反面的观察,可以发现:由不同的行为取向,会导致苦乐悬殊的结果。以我爱执,不仅无法实现自他二利,反而把自己送入苦海;以他爱执一味利他,毫不考虑自己,却能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我执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21102027077.html
  • 海涛法师重庆华岩寺讲座(10月20日)—和平与慈善

    心之所往,欣然护持之处。天台宗的义理,教观双美,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不空谈,不妄修,尤其是它「自行唯在空中,利他三千赴物」的思想,不仅体现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,自度度他的宗教实践,更体现佛法知行合一的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海涛法师重庆华岩寺讲座(10月20日)—和平与慈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10/15294030961.html
  • 善巧方便’的智慧

    的途中被灾难侵袭而往生时,那也是法师的荣耀,因为能死在利他弘法办道的旅途中,总比病死在床上或者是死在作奸犯科上来的好吧!所有的受刑人同学都哑口无言会心一笑。  这里就是在告诉我们,保持弹性智慧的心,就是善巧方便,不仅可以改变一切的考验,也能够引导他人解除一切的烦恼。让自己的心保持弹性的状态,不要太过僵硬,面对一切得失皆能放的下、舍的起,这样才能展现出自利利他善巧方便的智慧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5647114.html
  • 佛教与社会工作

    工作哲学基础中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爱的思想如出一辙,而且显得更加深刻全面。  第四,自利利他的思想  社会工作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活动,他从本质上强调的是对受助者得给予。在西方的宗教信仰里反复强调这种利他主义行为。然而由于人们长期认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,这种误解使得我们没有去真真了解其实“自利、利他”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内涵和信仰的终极追求。最重要的是佛的具体含义即是“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”,又可称作“自利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370524.html